您的位置:首页…>高考…>高考新闻…>正文

四川历年高考志愿填报走向及全省趋势大解析

【字体颜色: 绿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绿

 

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作为生源大省的四川,近年来,每年有50万左右考生参加高考博弈,有近1500所高校角逐选才。综观近几年四川考生高考志愿的填报情况,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在这里加以分析和点评,供高考生填报志愿时参考。

      追捧“热地非理性

      从考生报考志愿的地域分布上看,无论是本科批次还是专科批次,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苏州、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都是广大考生求学的首选地,这些地域的高校绝大多数在第一志愿就生源爆满,调档线普遍较高。与四川近邻的重庆、陕西、湖北等省市高校的生源也比较看好。相对而言,东北、西北等地高校生源则显不足。另外,省外部分二级城市的高校往往受到考生冷落,有些院校甚至出现零投档。就省内高校而言,位居省会城市成都的高校是考生理想之选,地处二级城市的高校生源则相对次之。在专科批次院校,外冷内热的迹象体现得尤为明显:绝大多数省内院校拥挤不堪,而不少省外院校门可罗雀,报考者寥寥,部分院校尚须通过多次征集志愿才能完成招生计划。

      今年受地地震荡的影响,这种现象会发生逆转,灾区的高校肯定受影响,报考省外的学生肯定会增多。我们要冷静分析,灾区高校为迎接新生肯定做了大量的准备,确保新生进校后的学习和生活。后所以我们不必为那些学校能否保证安全操心,要相信学校。他们学校的教职工和老生还在那里的生活和学习。有条件的同学或家长可以实地去考察一下。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有良好的求学环境,也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往往是考生在选择高校时看重和考虑的因素。但考生应该明确一点,求学不能与生活、居住、旅游等同,大学培育人才的质量亦不能完全与地域环境的优劣简单对接。即使将来的就业或创业,中小城市同样有机会。因此,考生在确定自己的未来走向时,应把视野放宽,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城市。

      青睐热门行业别过度

      从近几年各批次院校第一志愿的投档情况看,财经、金融、外语、政法、科技、交通、医药、石油、电力、建筑等院校连年受到考生的青睐。这些院校不仅调档线相对较高,而且生源丰足,均在第一志愿就录取满额。

      与此同时,师范类院校生源也有明显升温的迹象。2007年四川第一志愿报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教育的考生为3884人,达到该省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共2747人,其中文科854人,超出计划数457人;理科1893人,超出计划数1386人。由于生源充足,5所师范大学的调档分数线均超出了该省本一线,文科最高超出33分,理科最高超出57分;录取的新生中,文科最高分620分,理科最高分621分。

      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中,一些发展势头强劲、前景看好的行业领域受到就业大军的热烈追逐,而高校办学是否有行业背景的支撑也被考生纳入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要素。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些院校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但仍开设具有大众化特性的专业,或许只有读到与其行业特性联系紧密的相关专业,才能实现巧借东风的夙愿。

      选择学校不能凭感觉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还在学校的选择上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偏好,即比较注重学校的名称,校名听起顺耳,或者看上去很美的院校考生认同度相对较高。在专科第一批次,考生对“**大学“**学院“**专科学校的报考热度依次呈递减趋势。在专科第二批次,考生对高职院校的关注度低于其他类别院校。

考生不宜仅把目光停留在学校名称上,也不能仅从学校的名称上去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和办学实力,对学校的认定更不能跟着感觉走,而应多搜集资料,加深对院校及专业的了解。

现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考生应瞄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重新审视高职教育,同时要坚信,安身立命,百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

      “”“专业不绝对

      据对四川省2007年录取结果统计,考生选择较多的文科专业前10位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英语、法学、财政学、会计学、市场营销、汉语言文学。考生选择较多的理科专业前10位是: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科学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明显可以看出,考生填报志愿时,经济、金融、电子、信息、管理等专业普遍具有吸引力,而与之相反的农林、地矿、轻纺、食品等类别专业,即使近年来就业形势不错,但因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不高而不被考生看好。

      从报考人数的多少、实录平均分的高低等方面判断,专业的”“在每所学校确有不同程度的客观存在。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鉴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从就业趋势上难以断定几年后所谓的热门专业仍旧,冷门专业照。同时,即使是热门专业,也并非适合每个人去,因为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职业特性,考生应当在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及自己的个性特点后,方可确定较适合自己的专业取向及职业发展方向。

      专业定位两极分化不可取

      从考生志愿填报看,有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倾向:要么盯住几个专业,比如在几个批次院校中均只填报钟情的一两个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要么漫无边际地撒网式填报,比如第一志愿侧重经济类专业,第二志愿又偏向电子信息类,平行志愿中又集中体现为医药类专业。

      对于前者,考生除了综合权衡、准确定位而可以固守自己圈定的专业之外,对专业的选择范围也应稍放宽一点,否则容易走进死胡同。而不服从专业调剂更是一把双刃剑,考生在分数不高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下更是增加了落榜的危险。而后者,明显表现在考生专业选择前未能真正做到知己,即在对自身情况(包括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没有明晰便盲目、草率选择。考生往往在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选专业并非真正喜欢,从而使自己在学习态度、动力上陷入被动、消极的局面。

      一般来说,个人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就业前景等,均应是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参考要素。但需要指出的是,专业的好坏不能从名称上去判断,而且由于学校的师资水平、办学力量的不同,同一种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就业状况以及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专业的选择一般要结合自己的高考分数、兴趣爱好、职业定位、发展规划等因素,在综合考虑后慎重选择。

 

【添加日期:2008-6-24 16:23:46】【访问:次】【收藏】【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