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高考…>高校招生动态…>西北地区…>正文

兰州大学2006年四川地区招生计划及招生答疑

【字体颜色: 绿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绿

 

 

招生计划

理科专业(83名)

专业名称

计划

专业名称

计划

经济学类

2

工商管理类

3

数学类

2

电子信息科学类(信息科学基地班)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

通信工程

3

物理学

2

物理学基地班

2

材料物理

2

理论与应用力学基地班

3

理论与应用力学

2

土木工程

2

地质工程

2

化学工程与工艺

2

化学基地班

2

化学

4

应用化学(国防生)

3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2

生物技术

2

生物学基地班

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2

地球化学

2

地质学

2

地理信息系统

2

地理学基地班

2

大气科学类(国防生)

3

大气科学类

2

大气科学基地班

3

草业科学

2

麻醉学

2

医学影像学

2

医学检验

2

临床医学

4

应用物理学(核科学基地班,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

2

化学类(核科学基地班,放射化学)

2

文科专业(32名)

专业名称

计划

专业名称

计划

戏剧影视文学

2

汉语言文学

3

新闻传播学类

3

广告学

2

历史学基地班

2

历史学类

2

工商管理类

3

社会学

2

哲学

2

英语

2

法学

2

政治学类

3

教育学

2

教育技术学

2

 

考生答疑

问:兰州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

答:为了加强本科生专业管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因材施教,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申请转专业: 1.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后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2.经学校确认学生有特殊困难或某种疾病,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其它专业学习者; 3.新生入学时,因学校录取工作原因造成现专业与本人志愿严重不符者。 第二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转专业: 1.身体条件不符合申请转入专业的体检标准者; 2.定向生; 3.本科三年级以上者(含三年级),“2+2”人才培养模式除外。 第三条 转专业办理程序: 1.新生调整专业,在入学后三周内由学生本人向招生办公室申请调整专业; 2.对已取得正式学籍的学生,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两周内集中受理转专业申请。程序如下: 1)凡对某一其它专业有志趣,且在本专业学习中成绩位于前30%者,均可由学生向所在学院提出转专业申请。 2)经学生所在学院核准后,由所在学院商拟转入学院并经教务处核准,确定拟转入专业的名额。 3)由拟转入学院,在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考核方式,择优录取,由学生所在学院报教务处审批。 3.学生在学院内转专业,由学院根据转专业条件,按上述程序的基本要求,并经研究决定后,报教务处备案。未做备案者,转专业无效。 4.批准转专业的文件下发后,学生须在两周内到教务处办理转专业手续。 第四条 有关规定: 1.学生转专业时,跨学院转专业一般编入下一年级,学院内转专业一般编入同一年级。 2.转专业后,若新专业学费标准高于原专业者,则须交清当年学费,不得拖欠,以后,则按新专业学费标准缴纳学费。 3.经学校批准转专业的学生,所取得的公共课学分仍然有效;其余已取得学分的非新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则按选修课记入本人成绩表;所缺新专业的必修课、指选课必须补修。 第五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问:双学位副修专业

答:双学位: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即:第一专业,是学生入校时所学专业)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不同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总学分不得低于50学分,所设课程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跨学科双学位班”是我校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推出的又一改革举措。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副修学生申请修读副修专业,必须跨专业类修读。副修专业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所设课程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必须的实践教学环节。

 详见《兰州大学副修及双学位制度管理办法》  
 http://jwc.lzu.edu.cn/2005/content.asp?FHid=167

 

问:专业专业类的区别

答:专业类与专业的区别:若干个属同一学科的专业组成专业类,是多个专业的集合;专业则是单一和独立的。

  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的招生模式就是学生在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时进入学科领域学习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这样的招生模式的优点是相对降低了考生填报高校专业志愿的风险,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专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便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专业;同时,大学期间的学科知识面也将更加宽广,有利于拓宽未来的发展选择面。

  考生注意:

  填报专业志愿时,请注意哪些院校、哪些专业实行“按大类或按院系招生”,分别按照哪些“类”招生,“类”中分流哪些专业和方向,什么时间分流专业,专业或专业方向分流的要求是什么等。

  有的院校只有少部分专业按照大类招生,要事先了解清楚。而且,按照大类招生的专业每年也会有新变化,这也需要了解清楚。

 

问:基地班专业的含义及兰州大学基地班情况

答:为了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从1991年至1996年,教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四批在全国部分高校建立了8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理科基地”),这其中包括兰州大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基地;1995年批准建立了5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文科基地”),其中包括兰州大学历史学基地;2002年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批准在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36所高校建立了“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除上述6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外,兰州大学还于2002年和2005年向甘肃省教育厅申请并得到批准建立了“甘肃省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含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放射化学2个专业方向)和“理论与应用力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于1990年和2001年分别建立了数学和经济学校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共同建立了“大气科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这种局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模式也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至此,兰州大学拥有各级人才培养基地12个,拥有国家理科基地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四,是少数几个基地相对集中的高校之一。而且,兰州大学理科基地在结构上形成了“数、理、化、生、地、力”学科齐全、有利于发挥整体效能的格局。 多年来,学校将基地建设置于带动整个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基地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明确,形成了适合基础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和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效果。 一、基地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 兰州大学基础学科齐全,教学和科研力量雄厚,学校素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优良校风,学校的基地办学指导思想包括:基地整体性建设;打破专业方向界限,按一级学科培养人才;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标准、强培养、严要求、高质量"的方案;坚持本科培养阶段的相对独立层次,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上保持与研究生教育的恰当衔接;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单独设班等。经过多年实践,学校探索出了"强化基础,加强实验,因材施教,重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地的师资队伍 学校基地教师队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高职教师比例、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科研实力等,在校内各院、系中都是最好的。公共课任课教师在全校公开聘请,坚持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给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的传统。专业基础课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其中既有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也有国家跨世纪人才和留学归来的学术新秀。 三、基地学生的选拔与管理 为保证基地生源质量,学校自建立基地以来实行新生入学后考试选拔制和培养过程中动态对流制度。2004年起将人才培养基地直接列入招生计划,基地班学生选拔直接纳入招生过程,各基地择优录取35名左右优秀学生组成相关专业的基地班,同时各专业还设有普通班。每学年根据学生成绩,基地班与普通班间实行大约5-20%的对流,通过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始终保证基地班学生质量,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基地对优秀学生实行"学士-硕士-博士"连读制度。 四、基地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四年培养,基地毕业生的质量从整体上达到优秀水平。以考取研究生的比例看,2003年学校各基地的平均考取率在80%以上,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研究生生源,基地班学生绝大多数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都获得过不同级别的奖励。 五、基地科研培训项目与基地奖学金 2003年开始学校设立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科学研究培训项目”(简称基地科研培训项目),每年各基地有大约10-12%的基地建设经费用于基地高年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训。立项项目同时纳入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对其中的优秀成果,推荐参加“挑战杯”等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并对项目完成人给予学分奖励等。同时,从2003年起学校在原有奖学金的基础上设立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奖学金”(简称基地奖学金),每年有不超过各基地年项目资助经费6%的部分用于奖励基地品学兼优的学生。

 

【添加日期:2006-6-22 10:09:32】【访问:次】【收藏】【打印】【关闭